
近期“普京和特朗普要在布达佩斯开峰会,结果被取消了”的消息,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。 不少美国媒体找了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宫官员当信源,放出消息说普京和特朗普“近期”不会搞峰会,直接被外界解读成布达佩斯峰会黄了,甚至是无限期推迟。
《金融时报》直接把“特朗普和普京因乌克兰问题取消布达佩斯峰会”当成标题,这波操作直接让舆论炸开了锅。 大国之间的高层会晤本来就牵动人心,美俄这俩全球主要大国,近几年因为各种议题分歧不少,高层能坐下来见面的机会本来就少。 现在突然传取消,大家自然会多想,是不是美俄关系又要降温?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?咱们慢慢捋。 俄方硬刚美媒 就在美媒的报道发酵得正厉害的时候,俄罗斯方面直接站出来辟谣了。 发声的不是别人,是俄罗斯特别经济特使,还是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(RDIF)的总裁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。
他直接在社交媒体X上发文,把话说得很明白:媒体这是在歪曲“近期”这个说法,就是想削弱即将举行的峰会,筹备工作压根没停。 德米特里耶夫这话说得挺有分量的, 他可不是普通的官员,去年8月还陪着普京去阿拉斯加,跟特朗普搞过面对面会晤,今年2月又去利雅得参加了美俄会晤。 这两次近距离参与美俄高层互动的经历,让他在这件事上的表态很有说服力。 毕竟能多次跟着普京参与这种级别的对话,他肯定知道峰会筹备的真实情况。 俄方这边态度坚决,美方那边的回应就显得有些谨慎了。 特朗普周二在椭圆形办公室跟记者聊天时说,他还没就这次会晤“做出决定”,还补充了一句,不希望这次峰会变成“浪费时间”。
搞不清美方这是在留后手,还是真的对会晤效果没底?但不管怎么说,这种表态也能理解,美俄之间的分歧摆在哪儿,要是没实质性议题可谈,没把握达成共识,硬凑在一起开会确实没必要。 本来想这事儿就是美俄双方的拉扯,没想到峰会东道主匈牙利也站出来说话了。 匈牙利外交部长彼得西亚尔托直接在X上发文,矛头直指“主战派政治精英及其媒体”,说这些人正试图破坏计划中的峰会,还警告大家,接下来可能会有一波泄密、假新闻,还有各种说峰会不会发生的声明。 这话算是把窗户纸捅破了,原来这背后还有人在刻意搅局。 三方角力背后 其实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这场峰会,核心还是因为美俄的特殊地位。 这俩国家的高层互动,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坐下来聊聊天那么简单,背后牵扯的是地缘政治博弈。
而这次传闻中提到的乌克兰问题,更是重中之重。 《金融时报》直接把乌克兰问题当成峰会取消的原因,这也不是空穴来风。 美俄在对乌援助、停火条件这些关键议题上,立场差得不是一点半点。 现在乌克兰战场的局势一直僵持着,双方都面临着各自的压力,这场峰会要是能开成,说不定能成为双方传递立场、寻求突破的机会。 但反过来,也正因为乌克兰问题太敏感,只要有一点分歧没谈拢,峰会就可能没了实质意义。 再说说德米特里耶夫这个关键人物,他的角色可不一般。 RDIF作为俄罗斯的主权财富基金,本来就承担着对外经济合作的职能,再加上他特别经济特使的身份,让他成了美俄之间经济和政治对话的纽带。
两次陪同普京参与美俄高层会晤的经历,也能看出来,俄方其实挺重视通过他来推进和美方的沟通。 如此看来,匈牙利外长预警的“舆论战”可不是危言耸听。 现在国际上的舆论环境本来就复杂,尤其是涉及这种大国峰会,各方势力都想通过媒体发声,传递自己的诉求,甚至干扰事件走向。 美媒的匿名报道,俄方的直接辟谣,匈牙利的提前预警,其实都是这场舆论暗战的一部分。 主战派之所以想阻挠这场峰会,也不难理解。 他们担心美俄一旦缓和关系,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可能会松动,之前建立的对俄制裁体系也可能受影响。
所以才会通过匿名泄密、制造假新闻这种方式,来给峰会制造阻力。 这种操作不仅让峰会的举办变得更加曲折洪萨速配,也让本就紧张的国际局势添了更多不确定性。 美俄之前已经通了电话,同意在布达佩斯举行会晤,只是具体日期还没定。 现在虽然有这些传闻和阻挠,但从俄方的表态来看,筹备工作确实还在推进。 特朗普的谨慎表态,更像是一种谈判策略,毕竟大国之间的互动,每一步都得小心谨慎。 毫无疑问,美俄高层会晤的机会非常难得。 自从2020年之后,两国国家元首面对面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,去年8月的阿拉斯加会晤已经算是罕见的直接互动了。
所以这场布达佩斯峰会,不管最后能不能开成,能不能达成实质成果,都将对全球地缘格局产生影响。 说到底,这场峰会风波远不止“取消”或“不取消”那么简单。 它背后是美俄之间的战略博弈,是各方势力的角力,还有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舆论战。 国际社会其实更希望看到美俄能通过对话管控分歧,而不是被各种传闻和阻挠牵着走。 至于这场峰会最终能不能顺利举办,特朗普会不会做出最终决定,美俄又能在哪些议题上达成共识,这些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场围绕布达佩斯峰会的风波,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大国互动的复杂性,后续的进展,值得大家持续关注。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